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Vibration Engineering(CSVE)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29号 |
邮政编码 | 210016 |
电子信箱 | csve@nuaa.edu.cn |
主页网址 | www.csve.org.cn |
电话 | 025-84892135 |
传真 | 025-84892135 |
理事长 | 翟婉明 |
党委书记 | 翟婉明 |
副理事长 | 陈建兵 陈雪峰 陈云敏 李 惠 彭志科 宋燕平 宋迎东 杨智春 张 方 张建民 |
秘书长 | 张 方(兼) |
监事长 | 李 杰 |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建设 2024年,学会成功申报并开展“科创中国”轨道及建筑振震双控技术科技服务团项目。项目围绕浙江省台州市机械、建筑、铁路产业发展需求,面向轨道上盖建筑振震双控技术发展难题与减振、抗震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实施,项目组建了来自轨道车辆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等领域的专家服务团,开展调研咨询、技术研讨,提供针对性、多元化、组合式的科技服务,实现常态合作、深化落地和宣传共享。
学会成功申报了2024年度全国学会服务国家战略专项——基于整体可靠性的大型海上浮式风力发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监测与振动控制技术路线图。项目聚焦关键技术领域,聚合相关领域专家,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观点,研究技术变化趋势,规划未来技术目标,制定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路线图,助力识别技术趋势,研判技术机会,制定研发计划,决定技术投资优先级,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指引。
学会建设 2024年,学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2次,监事会议2次,理事会议1次。新成立了风致振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分别完成了换届工作。磁悬浮技术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增补了副主任委员和委员。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改选了第八届委员会负责人。
7月14日,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会议审议了学会分支机构组织发展工作,修订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分支机构/编委会管理办法》、《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审议并通过了《振动工程学报》编辑部换届方案,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变更为奖励工作委员会,高级会员、单位会员、外籍会员发展名单等。
11月29日,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议审议了学会分支机构组织发展工作,听取了关于学会2024年度科技奖、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情况汇报,及学会2024年财务情况汇报。会议审议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交流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11月30日,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副理事长宋燕平研究员以“铸实党建根基 引领学会发展”为题为全体理事上了一次党课,常务副秘书长何欢教授代表第十届理事会做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024年工作报告》。副理事长李惠院士主持了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理事长翟婉明院士为获奖人颁发奖杯和证书。
11月30日,学会风致振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选举东南大学王浩教授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截至12月31日,学会共有专业委员会20个,工作委员会10个,学会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16085人。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根据科协统一安排及学会理事会要求,学会积极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同时开展青年人才库推荐与遴选工作。11月12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立项结果,学会获批2个科协资助名额和4个自筹资助名额。经两轮评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焦金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杨翼、上海交通大学温斌荣、深圳大学方仕童、河海大学曹徐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贺雅获得资助名额。
2024年,学会组织召开青年学者论坛四次,围绕不同主题展开研讨,搭建交叉型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托人才成长。
主办期刊 2024年,《振动工程学报》正式改为月刊并高质量完成了全年的出版任务,编委会顺利换届并召开了十届一次编委会,在中国科协主管期刊内容、编校、印刷和出版形式审读以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学报继续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在CSCD、CSTPCD数据库中的评价指标稳中有升,在机械工程、力学和一般工业技术类目的排名均取得了进步。学报组织出版了“航空航天结构振动与模态”“飞行器系统与设备的减振降噪”“运行环境航空航天结构动态特性”专栏和“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刊,在专题策划出版方面迈出崭新一步。学报被《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评为T1级期刊。
2024年,《振动与冲击》全年载文量800多篇,投稿量持续增长,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稳步提高。期刊编辑部持续加强与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校内外审稿专家、作者、编委、期刊界同行的沟通联络,按时组织完成全年24期的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工作,同时通过优化流程和优选稿件的方式,加快了出版周期,目前稿件从录用到出版,整个周期缩短至半年左右,更有利于优秀稿件的快速发表。在2023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振动与冲击》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类期刊中排名第二,在土木建筑工程类期刊中排名第七,研究层次同为第一层。由“中国知网”发布的“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中,《振动与冲击》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和 “机械工程”两个学科中,分别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分列世界第11和33位,均位于Q1区,显示了《振动与冲击》在这两个学科领域的前进势头。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 2024年,学会积极打造学会学术会议品牌,学会及分支机构共主办了近20次品牌学术会议,促进振动工程领域科技工作者交流研讨,提升振动工程学科影响力。其中,第十九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3)、第十四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4)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4)》。
4月19-21日,2024非线性振动论坛(成都)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论坛由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和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0名非线性振动领域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5月12日,首届全国动力学载荷与设计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顺利召开。研讨会由学会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动力学载荷与设计的三十余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5月17-20日,第16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大会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1)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大会由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机械故障诊断与测控技术学会主办,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等二十余家高校及企业联合承办。会议吸引了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技术骨干等近700人参加,共交流论文230余篇,分享59个大会主题报告,89个学术论文报告。
5月24-26日,第十九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舟山市成功举办。
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振动噪声学术前沿与重大工程应用,提升振动工程技术自立自强”专题学术交流活动顺利举行。活动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承办。活动采用“学术报告+圆桌论坛”的形式,旨在汇聚全国同行智慧,共同探讨振动与噪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工程应用和发展趋势。
5月31日-6月2日,第五届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北京市顺利举行。论坛由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承办。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故障诊断领域重点高校和企业的60余位权威专家、青年学者代表参会。
7月12日,人因工程平行论坛暨人因振动工程专业委员会2024年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论坛邀请了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Marco Tarabini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方卫宁教授、中南大学彭勇教授、浙江大学刘迟研究员等6位专家针作专题报告,论坛参会人员近百人。
7月19-21日,首届全国振动类课程建设及教学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承办,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所工科院校,以院士、国家或省级教学名师、振动类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等为代表的80余名振动类课程主讲教师代表参加。
7月26-29日,第十二届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顺利召开。
8月7-8日,第三届可展开空间结构青年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由学会航天器振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和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空间机械工程分会联合承办。共有15位青年专家学者作了特邀学术报告,涵盖了当前可展开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8月9-12号,2024年智能制造与机械动力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议主要围绕机床与智能制造技术、机械动力学、在机检测与智能维护技术等学科发展的学术主题,开展多角度、全方位“智能制造与机械动力学”领域学术研讨,邀请12位专家学者在主会场进行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
8月15-17日,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承办,旨在加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推进动态测试技术领域的科研教学水平。全国80余所高校、研究单位及企业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24-27日,2024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3)在云南省大理市顺利召开。会议由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护工程分会以及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委员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征集到故障诊断领域相关学术论文312篇,吸引了700余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及相关代表参加会议。
10月11-13日,第十四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空天领域复杂性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设立了9个平行分论坛,共119个分会场报告,其中邀请报告28个。吸引了来自110多所高校、研究院所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10月18-20日,第二届全国动力学载荷与设计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2)在天津市成功召开。会议由学会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市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的260余位代表注册参会,会议共收到投稿129篇。
11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因振动工程理论及技术应用学术会议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议由学会人因振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承办。大会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4个分会场,邀请了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会场特邀报告,接收会议论文近50篇。2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11月1-3日,第十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4)在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汕头市成功举办。
11月15-17日,第五届全国冲击及防护工程学术会议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会议由学会冲击及防护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承办,共有48家单位、91名代表参会。大会安排了主旨报告2篇,大会报告11篇,学术报告30篇。
11月15-17日,第六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成功召开。会议由学会航天器振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和中山大学(深圳)共同承办。会议以可展开空间结构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交流主题,吸引了来自于国内61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工业部门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录用论文全文158篇。
11月29日-12月1日,2024非线性振动论坛(厦门)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论坛由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与华侨大学联合主办,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厦门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联合承办。论坛邀请了11位领域专家学者作大会邀请报告。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0名非线性振动领域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科学普及 2024年,学会以提高公众对振动工程学科领域关注度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不同形式科普宣传活动,活动覆盖人群约20万人次。学会继续推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全年新增3个科普教育基地,分别是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温州智能运维创新联合体、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申报的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大飞机空中生态环境模拟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温州智能运维创新联合体机械装备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电力机械装备振动测试与控制科普教育基地。
为普及振动工程科学技术知识,推动振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提高学会的科普能力、推进学会科普平台建设,学会在9月23-29日成功举行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024全国科普日——振动工程科普周活动。活动联合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东方所、南京市秦淮区少年宫等多所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邀请了多位专家教授以及科普工作者,共组织了14场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科普内容包含了振动工程及其与多学科交叉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在生活中的表现及其对科研的启发等多个方向,科普受众来自不同年龄层和文化、工作背景,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事业单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累计覆盖人群12万余人。
学会积极深入各企事业单位,举行科普座谈会,调研企业科普需求,作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9月11日,学会在无锡市厚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举办了“超声电机技术及其在高端装备上的应用”科普报告;11月1日,在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了“人因振动工程研究及其在车辆舒适性开发中的应用”科普报告。报告及答疑解决了部分工业界一线科研人员的困惑,促进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交流。
学会积极建设“科普中国”平台,共发布41个科普短视频和11个科普报告视频,包括《振动舒适性》《用振动信号守护生活安全》《地震预警技术》等,累计观看人次过万。
学会还将线下科普报告录制材料剪辑制作成科普报告视频发布在“科普中国”平台,供振动工程领域相关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学习、参考,内容覆盖航天器振动、故障诊断、风致振动与控制等多个方向。
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 2024年,学会积极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会提名“旋转机械振动的多源多重耦合调制机理解析与特征辨识理论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候选项目,提名“长大桥梁强/台风效应感知、预测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提名重庆大学浮洁教授、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林秋红研究员为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单博士后、天津大学王志霞博士后为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大连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安永辉教授、清华大学张熠副教授为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金志磊研究员为杰出工程师奖候选人,提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付善强正高级工程师、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赵冬强研究员为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候选人。11月,安永辉教授正式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奖。
6月,学会开展了“2024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与评选工作。经相关专家和单位推荐,共收到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74项,其中推荐一等奖24项,二等奖50项;青年科技奖参评候选人10人;国际学术贡献奖参评候选人1人。同时学会对初评专家库进行了更新,经形式审查、专家初评、评审委员会评审,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审核,授予《重载机车齿轮传动激励机理与系统动态特性》等6个项目2024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面向小样本的机械故障数据增强和迁移诊断理论与方法》等14个项目二等奖;授予上海交通大学王冬等5人2024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授予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Michael Beer 2024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国际学术贡献奖。
党建强会 2024年,学会理事会党委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专业委员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召开理事会党委会两次。7月,学会常务理事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1月,在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副理事长宋燕平研究员以“铸实党建根基 引领学会发展”为题为全体理事上了一次党课。
各专委会也积极组织党的工作小组开展各类党日活动。学会模态分析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组织专委会党员代表赴浙江舟山定海县工委旧址开展了党日活动,航天器振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党员委员前往陕西省西安市112大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党建活动,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党员委员前往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党建活动。
会员服务 2024年,学会利用中国科协会员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会员服务信息化建设,新增个人会员5500余人,其中高级会员新增34人,学会会员总人数达到20078人;新增单位会员8家,单位会员共计71家。为13场学术会议搭建了网上会议平台,努力做好会员发展和服务工作。
【第十九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 5月24-27日,由学会模态分析与试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会议由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省振动工程学会以及全省先进微纳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联合承办,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协办。《振动工程学报》给予了学术支持。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80余个单位、360余名代表参会。
本次大会邀请了9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设置了参数识别及应用、新型材料结构设计能量收集与隔振技术、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振动测试与控制、模态分析与试验五个专题共十个分会场,进行了130余个报告交流。与会学者围绕模态分析与试验及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领域的最新理论及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精彩讨论。会场外,多家行业科技企业进行了前沿科技产品展示。会议充分发挥了会议学术交流、研讨功能,有力推动了我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究在理论、试验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 7月26-29日,由学会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会议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大学联合承办,广东省高速节能电机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珠海格力电器胡余生教授级高工和深圳大学曹广忠教授担任共同主席。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126家单位的508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及相关代表参会。
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是我国磁悬浮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本次大会以“绿色低碳·智能引领,磁悬浮技术支撑高端装备未来”为主题,共收录论文267篇,开展学术报告116个,展示学术海报92份。
本次会议设主会场1个,大会主题报告5场,设置了磁悬浮轴承、磁悬浮交通、磁悬浮新技术与新应用和综合交叉主题论坛,11个分会场,分会场邀请报告25个,口头报告83个。
【第十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4)】 11月1-4日,由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4-4)在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汕头市举办。会议由厦门大学、汕头大学、华侨大学承办,厦门市建筑遗产保护智能技术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任大会主席。
本次会议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为主题,得到境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来自各个高校、企业的师生代表近700名参会,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0余位国家级人才,与会人数创历届之最。
本次会议邀请了22位专家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另设了32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了会议邀请报告67场和一般报告近300场。报告内容涵盖了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应用,加强了土木工程与机械、航空、新能源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撰 稿 人:刘红 张利明 孙笑晴
联系电话:025-84892135
邮 箱:csve@nuaa.edu.cn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29号
邮 编: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