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学会年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022年年鉴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11-02     浏览次数: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Vibration EngineeringCSVE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29号

邮政编码210016

电子信箱csve@nuaa.edu.cn

主页网址www.csve.org.cn

电话025-84892135

传真025-84892135

理事长胡海岩

党委书记华宏星

副理事长陈璞 褚福磊 华宏星 李惠 李杰 许希武 翟婉明 张方 张建民

秘书长张方(兼)

监事长陈国平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建设  2022年,学会完成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发布工作,经振动工程领域200余位专家两轮评审,共有87本期刊进入《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目录分为T1、T2和T3三个等级,其中T1级15本期刊T2级35本期刊T3级37本期刊。《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的发布有效推动振动工程领域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会开展了2022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征集活动。经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积极推荐,专家组评审,共遴选出“如何实现极大口径星载天线在轨展开、组装及建造?”和“如何解决航天飞行器减阻杆气动弹性关键技术问题?”2个工程技术难题及“如何实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多相混输诱发立管和储层动力破坏监测与地质灾害智能预警?”1个前沿科学问题。6月27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我会推荐的“如何实现极大口径星载天线在轨展开、组装及建造?”入选“2022中国科协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学会荣获“2022年度优秀推荐单位”。

学会积极推进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依托学会在振动工程领域的专家资源和技术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相关高校和院所合作,共同组建了三支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分别是以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王卫东主任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决策咨询专家团队”、以同济大学李杰院士为首席专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性决策咨询专家团队”、以清华大学于溯源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旋转机械电磁轴承振动控制决策咨询专家团队”。

学会建设  

11月24日,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亲临学会调研座谈对学会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期望。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春雷陪同调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副校长姜斌;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方,常务副秘书长刘红,副秘书长何欢等参加座谈会。

2022年,学会在线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2次,监事会2次,理事会1次。新成立了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人因振动专业委员会

6月5日,学会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选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瑾教授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11月4日,学会人因振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选举浙江大学邱毅教授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截至12月31日,学会共有专业委员会18个微信公众号关注数9554人;个人会员5962人,新发展高级会员83人、外籍会员3人;单位会员33家,新增单位会员2家。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根据科协统一安排及学会理事会要求,学会积极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同时开展青年人才库推荐与遴选工作。9月9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立项结果,学会获批2个科协资助名额和2个自筹资助名额。经两轮评审,评选出4名候选人上报中国科协。

主办期刊  1学会荣获2021年全国学会期刊出版管理规范单位

2022年,《振动工程学报》收稿量为761篇,出版6期,共发表论文162篇。学报入选了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2)来源期刊。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振动工程学报》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为1.641,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类55种期刊中排名第10,在机械工程91种期刊中排名第10,基金论文比为0.96。学报推荐的一篇论文入选了首届江苏省科技期刊优秀论文。

2022年,《振动与冲击》收稿量3049篇,出版24期发表论文915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振动与冲击》2022年他引总被引频次为8179,他引影响因子0.903,影响力指数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类55种期刊中位居第1位,在土木建筑工程174种期刊中排名第11。

国际学术会议9月13-17日,由国际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IASSAR)主办、同济大学承办、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会议(ICOSSAR2021-2022)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会议方式举行,设同济大学线下主会场。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加拿大等30个国家的440位高校教师、研究生和工程师们注册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外国学者240余位。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Ellingwood教授,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Arvid Naess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Dan Frangopol教授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设4个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3个青年学者大会报告(Early Career Lecture)、4个面向工程师的专题讲座(Short Course Lecture for Engineers),以及80个平行分会场的481个分组报告。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  2022年,学会积极打造学会学术会议品牌,“第13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第15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大会”、“第30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被收录进《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2)》,会议被授权使用TAC证书。全年主办各类国内学术会议9次,参加人数15万余人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会及所属分支机构主办的多个学术会议延期召开

4月28日,由学会主办的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2-1)云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围绕“振动力学与机器人”主题,开展线上报告和交流,有1500余位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者在线参加会议。会议邀请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上海大学蒲华燕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亮副研究员分别做“软体智能结构力学建模与极端环境机器人系统设计”、“复杂扰动的宽域近零抑制技术”和“振动利用与压电驱动技术”学术报告。

5月28日,由学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可展开空间结构青年学术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召开。论坛主题为“可展开空间天线结构与机构创新设计”,设置了“可展开空间结构动力学及控制技术”和“可展开空间结构设计方法和新技术”两个子专题。论坛共有27位青年专家学者作了特邀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到结构动力学、振动抑制技术、新型结构与机构、新型材料、热控技术和在轨装配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当前可展开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西安现场参会人员有20余人,线上腾讯会议室、网络直播间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共1500多人参会。

7月15-17日,由学会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举行。会议设立了参数识别及应用、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 模态分析与振动控制3个分会场,通过交流和研讨,指明了新时代下经典模态分析与结构设计领域研究所面对的新机遇、新挑战及发展方向。

7月29日至8月1日,由学会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在辽宁省沈阳市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52所高校及16个研究院所576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设磁悬浮轴承、磁悬浮交通、磁力驱动、交叉领域等15个分会场,开展103场报告,录用论文195篇,并展出41个学术展板。会议对推动我国磁悬浮技术的创新发展与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8月12-14日,2022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智能运维分会主办,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委员会协办,中北大学承办。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褚福磊教授,中北大学校长熊继军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智能运维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京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史铁林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特邀报告分别由褚福磊教授和林京教授主持,陈学东院士、林京教授、彭志科教授、陈雪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我国在役重要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保障技术进展”、“机器学与信息学的融合:从机械故障诊断到设备智能运维”、“基于微波感知的振动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叶端定时理论研究、系统研制与未来展望”的大会特邀报告。大会共设置十七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8月19日-21日,2022非线性振动论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宁夏大学承办,会议主席为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论坛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陆军工程大学王在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文明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华中科技大学代胡亮副教授以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锐教授等12位学者做大会报告,涵盖了非线性振动与控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混沌动力学、时滞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快慢系统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转子动力学、智能材料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流固耦合非线性振动等。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波应邀做了题为《多孔介质及超材料中的非线性声传播与衰减特性分析》的大会报告。来自全国14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9月24日,由学会主办的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2-2)云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围绕“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主题,开展线上报告和交流,有5000余位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者在线参加会议。会议邀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B.F. Spencer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诗彬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博文教授分别做“Advances in computer vision-based civil infrastructure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航空发动机快变信号分析”和“时空大数据认知与数字孪生系统构建”学术报告,多位青年学者针对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领域相关前沿科学问题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12月17日,由学会主办的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2022-3)云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大飞机结构动力学及噪声控制”主题开展线上报告和交流,1600位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学者在线参加会议。会议邀请浙江大学邱毅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金辉教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于锋礼高工分别做 “人因振动工程研究及在飞机乘客舒适性中的应用”、“结构动载荷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及展望”和“民机机载设备力学环境条件的编制技术”学术报告。

12月18-19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西安市博览事务中心)的指导下,由学会、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可展开空间结构设计创新及振动控制新实践”,围绕“可展开空间结构与机构新技术”、“航天器动力学分析及振动控制技术”、“超大尺度空间系统及其在轨构建技术”、“大型空间薄膜结构技术”等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议通过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共计14万余人次在线观看了大会特邀报告的直播。

科普活动  2022年,学会以提高公众对振动工程学科领域关注度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不同形式科普宣传活动,活动覆盖人群约20万人次。完成科普工作室建设工作,为视频录制、网络直播等科普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2年,学会开展“网上学术课堂”科普活动六次,点击量累计8万多人次。

2022年,学会新设立了一档品牌科普讲座“振动工程技术大讲堂”,以邀请行业前沿领域权威科技专家线上直播、线下交流讨论的形式,加强振动工程技术交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问题,推进振动工程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年共举八次,线上累计直播观看人数近10.4万人次。

7月2日,学会协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了南航教职工子女“空天科普”主题夏令营活动,100多位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

9月18日,学会协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在江苏省溧阳中学、重庆大学溧阳研究院等为2000余名中学生及一线科研人员开展了“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主题活动。

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  2022年,学会积极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会提名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马小飞研究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惊雷教授为“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提名北京工业大学崔玲丽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季宏丽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周春燕副教授为“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单博士后和天津工业大学牛燕博士后为“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西南交通大学陈再刚研究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锐教授成为“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5月,学会开展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学会理事、分支机构推荐,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华宏星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教授被评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向中国科协推荐他们为振动工程领域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学会完成科技奖励示范学会建设专项一项,首次设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国际学术贡献奖并报国家奖励办备案。6月,学会开展了“2022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2022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和“首届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国际学术贡献奖”的推荐与评选工作。经各位专家和有关单位推荐,共收到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35项,青年科技奖参评候选人21名,国际学术贡献奖参评候选人1名。经网络初评、评审委员会现场评审,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评出2022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5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国际学术贡献奖1人。

党建强会  2022年,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振动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动态信号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人因振动工程专业委员会分别成立了党的工作小组,学会18个专业委员会全部成立了党的工作小组,完成分支机构党的组织全覆盖。积极探索学会办事机构基层党组织与支撑单位建立共建机制,与支撑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关校科协/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江苏省暨南京市航空航天学会支部委员会学会理事会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秘书处党支部、各专业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收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个环节。以“助力国家大型飞机事业、提升学会服务科创能力”为主题,成功举办 “党建+”特色活动,分别于11月17日、23日召开了“大型飞机中振动工程创新研究及服务产业发展”和“航空发动机中振动工程创新研究及服务产业发展”两场交流咨询会

会员服务  2022年,学会利用中国科协会员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会员服务信息化建设,为6场学术会议搭建会议平台,方便会员注册缴费。

学会通过官网、公众号和服务平台的邮件系统向会员推送学会动态、通知公告、学术交流、科普活动等信息,同时宣传相关内容,吸引更多个人与团体加入学会会员。2022年,学会官网发布学术工作预报16条,工作动态31条,通知公告15条;公众号推文59篇;通过邮件系统向会员群发各类邮件9封。

第十八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  7月15-17日,第十八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分析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

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会议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的重要系列学术会议,是我国模态分析与试验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的全国性研讨,也是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其列为新代码以来的第一次。

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0多所高校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飞航技术研究院等工业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就模态分析与试验、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领域的前沿与应用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共邀请了8位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胡海岩院士首先做了“动力学反问题的若干思考”的大会特邀报告,从科学和工程两种不同角度提出了动力学反问题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澄清了关于动力学设计和反问题若干模糊的概念,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冷劲松院士做了“智能材料和结构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智能材料和结构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航天机构展开问题中的应用。深圳大学任伟新教授做了“非线性模态及时变模态参数识别”的报告,强调了时变、非线性模态概念的内涵,介绍了新的识别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徐超教授做了“螺栓连接界面的摩擦磨损行为与非线性力学建模”报告,介绍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立峰教授做了“纳尺度结构的振动模态”的报告,将模态分析从宏观拓展到纳尺度,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何涛副研究员做了“舰船推进轴系低噪声设计技术”的报告,介绍了工业部门里动力学设计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臧朝平教授做了“模态分析在动力学设计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模态分析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曹登庆教授做了“含空间桁架天线与铰链连接太阳翼的大型柔性航天器全局模态研究”的报告,以航天工程需求为背景,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设立了参数识别及应用、动力学设计与反问题、 模态分析与振动控制3个分会场,代表们热烈交流,研讨了新时代下经典模态分析与结构设计领域研究所面对的新机遇、新挑战及发展方向。

【第五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12月18-19日,第五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本届会议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西安市博览事务中心)的指导下,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主承办,西安市航天基地管委会、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宝、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航天器振动与控制专委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空间机械工程分会等单位联合承办。大会主席为胡海岩院士,会议主题为“可展开空间结构设计创新及振动控制新实践”,会议设置了主会场和4个专题论坛分会场。大会围绕“可展开空间结构与机构新技术”、“航天器动力学分析及振动控制技术”、“超大尺度空间系统及其在轨构建技术”、“大型空间薄膜结构技术”等热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段宝岩院士、张庆君研究员、马小飞研究员、王治易研究员、段慧玲教授、丁希仑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报告主题涵盖了空间太阳能电站、遥感天线技术极大型空间天线结构、多模态变体结构、多环过约束柔性机构与结构、空间结构接触/碰撞动力学、缠绕肋可展开小天线、空间薄膜结构、空间线性展开结构、空间结构动力学和深空探测器展开机构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航天器振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科技委主任宋燕平主持,包括胡海岩院士、段宝岩院士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本届学术会议通过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共计14万余人次在线观看了大会特邀报告的直播。会议收到来自国内45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论文共183篇,会议录用148篇,论文包含了近两年空间结构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研究或工程术应用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